不应有的疏漏——九上新差错
2025-05-01 17:07:13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不应有的疏漏——九上新差错

说明

新差错,指现在才指出而非之前没有的疑似差错——或许并非差错。

之前对这个注释虽有指瑕,但目标不一样,故作新差错计。

知识性差错(1-2)

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《水调歌头》,61页:
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

注释

〔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〕(月儿)不该有什么怨恨吧,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?何事,为什么。

浅析

“何事长向别时圆”之释“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?”似有疏漏。

所谓疏漏,在于缺了对“长”的注释。

1.试逐字分析词意:

何——什么。

事——事情。

长——常常;经常。

向——爱;偏爱。

别——离别。

时——时候。

圆——圆满。

2.“何事长向别时圆”直译:

什么事情经常爱在离别的时候圆满。

3.与注释比对。

直译与教材的注释“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?”相较,后者缺“经常”意,即缺“长”之意。这相当于原诗句“何事长向别时圆”被课文删去“长”字,变成“何事向别时圆”了。

“长”(经常意)字在诗句中并非可有可无,反倒是不可或缺。

“向别时圆”,笔者直译为“爱在离别的时候圆满”,与教材注释“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”大意相同。但是,有“长”与没“长”,大不相同:

有“长”,“向别时圆”屡次且总是发生;没“长”,“向别时圆”会是频率较低且偶尔为之。

于是,有“长”,“何事”之问更具力度,“向别时圆”之人缺月圆的对比更为强烈,而作者苏轼对人生聚散的感慨更加深刻;没“长”,前述一切均走向减法。

一个“长”字,既是时间的叩问,也是情感的凝聚,化寻常月景为千古怅叹。(AI,2025-03-24)

教材注释的疏漏起了弱化作品文学性的消极作用。不是吗?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